央視播放的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最近很紅,相信各位多情的味蕾都被刺激過,這也勾起了我對恩施美食的回味。
中國確實是一個吃的大國,南北菜系,東西風味,紛繁復雜,蔚為大觀。僅是咱們恩施,關于舌尖上的題材,就足可拍攝多部紀錄片。
恩施糟姜人于吃,似乎比外地人更關注,更講究,更看重。比如早餐,恩施和武漢相比,吃法和種類都不盡相同。在恩施過早,如果不是很忙,可以到早餐店悠悠地坐下來,待老板給沏上一杯熱氣騰騰的香茶,然后從名目繁多的臊子面或臊子豆皮里選擇一種慢慢地吃,恩施人吃早餐不會含糊,從不將就,過早一定要吃好吃飽。武漢人過早,沒那么多可供選擇的種類,基本上都在街邊買上一碗熱干面,邊走邊吃,行色匆匆。在武漢,早上乘坐公交車,滿車也都是熱干面里芝麻醬的味道。
恩施人之所以十分看重早餐,也許與山里人勤勞樸實的習性有關。在恩施農村,早餐與城里人不一樣,農村早餐都視同為正餐,盡管再忙,都要做上個幾盤幾碗,吃飽了才有力氣干活。對待早餐不敷衍,既是勞動的需要,也是生活本身的需要。
在恩施,同樣有著燦爛的飲食文化。傳統名吃、特色小吃,在舌尖上讓人動心動情。張關合渣、南坪蟮魚、咸豐辣子雞、巴東豆腐、柏楊豆干、來鳳鳳頭姜、利川涼粉、宣恩包谷粑粑、炕洋芋、烤紅苕、燒辣椒拌皮蛋、土家臘肉炒高粱粑粑、干竹筍燉豬蹄子……如果你愿意繼續列舉,可以匯集成一部厚厚的恩施糟姜土家飲食菜譜。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恩施飲食取材于本地農林特產及各式各樣的養殖產業,在長期生產和實踐中,提煉總結出了豐富多彩的土家菜系,同時也鑄就了恩施人割舍不了的飲食情懷和飲食習慣。恩施人如果出門在外,總是思念那些山的味道、水的味道,那些家鄉的味道。
本人少有出門的經歷,最長的一次是在武漢做打工編輯,歷時三年,其間最不習慣的是少有地道的恩施飯菜,后來索性回來。僅僅因為食物放棄一份工作的人不多見,但我想肯定不止我一個。后來回到恩施糟姜,每年出游都會帶上數十包紅辣椒腌糟姜,在那些難以下咽的食物中拌上幾包,感覺飯菜立刻有味。每年正月,我老家的兄弟出門打工,總要用壇壇罐罐裝上一些霉豆腐、豆豉之類的美食,帶著家鄉的美味去打工,辛苦中也能感受到快樂。
小時候在火塘里燒洋芋吃,主要是在饑餓的時候充饑。后來在縣城讀書,每逢路過那些高檔酒店時,心里就想,將來有一天能進去吃上一回,也知足了。再后來經常有機會進小時候羨慕的那些酒店了,常常還會在裝修豪華的包房里吃烤紅苕、燒洋芋,略有不同的是,那些烤紅苕、燒洋芋都是用造型精美的籃子盛上餐桌,僅此而已。
其實,如果不是出于接待規格和面子的需要,更多的恩施人還是習慣進小館子,吃家常飯,因為那里有親情的味道、友情的味道和家鄉的味道。
我是恩施人,味蕾已不再多情,它只習慣于舌尖上的恩施。